影片《荊軻刺秦王》中的秦始皇是個性格複雜且不斷發展變化的人物。他身形猥瑣,由於身爲私生子、母親淫亂、從小又做爲人質受過苛待,所以心理發育不很健全,嬴政顯得既孱弱又殘暴,但我們若以一個「人」所面對的痛苦抉擇,以一種心理學的角度,探討秦始皇的人性與掙扎,將先前的成見脫落,以一種全新角度來觀看秦王這個爭議的人物,應該會較其客觀吧。

秦王為留住趙女說出其統一抱負是為停止戰爭帶來和平,在觀看的當下,我深信秦王的善意和肯定人的向善向上的本心,只是人性善良溫和的一面被統一大業的宏願所遮蔽甚至扼殺,秦王的慾望致使之後的行為產生偏離。

而根據史料和研究,嬴政的前半期,其人格表現是相當好的,可以說他是一個寬容大度的君王。嬴政攻打邯鄲時的確活埋了一些他當年在趙國結下的仇人,但如電影中表現的那樣大規模地活埋兒童的暴行是從未發生的。在昭王時期的長平之戰,秦軍活埋了40萬人,而到了嬴政時期,歷史上就沒有這類屠殺的記載了。而昏庸的暴君形象是到了漢朝爲了吸取秦亡的教訓,所以一些政論家渲染了秦的殘暴。屠殺是當時歷史環境下很普遍很正常的情況,非秦國特有現象,顯示在當時的處境複雜程度非我們能想像。

人們常會將人輕率的歸類於好人或壞人,但我們不在那個時代,那個位置,加上後代穿鑿附會,對於事實真相已經難以界定,以某一角度來妄加評斷他們的人生論其功過,未免太過偏頗。

秦王在追求統一的過程中相信經歷許多的得與失,然小時後受壓迫的環境,被人形塑的期望加上自身對權力的追求,最終導致性格的扭曲,又沒有智性的人在身邊引導提醒,人心的貪婪和情緒很容易掩蓋了單純潔淨的本心,對人不好我們心會不安,相信沒有人願意這樣做,秦王的心理狀態許多現代人也正在經歷,而我們是否能夠以寬容的心解讀過去,以溫暖的心幫助現在的關係呢。「以古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」,以史為警,予今為惕,對境如鏡,照見自身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un2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